辛鸣:改革实效源于对改革规律的遵循🎽《一树梨花压海棠》🎽🎽🎽修订工作,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一树梨花压海棠》坚强的党性源于人格力量,也来自真理力量和把握规律。知行合一、自律与他律相统一是党性修养的突出特点。面对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要进一步把握执政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从严治党与科学治党相融合,个人修养与集体修养相结合,探索理论传播规律与理论接受规律并举,把握制度治党规律与思想建党规律、组织建党规律,以政治思维解决政治问题。讲党性也是讲科学。深入探索心理活动规律、干部教育规律和现代思维科学,使党性原则通过个体的党性锻炼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历练,内化为牢固的党性观念和党性意识,有助于提高政治定力和防腐能力,以理论上的彻底和清醒达到政治上的坚定。
要谈政治建军,绕不开这次重要会议——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光听名字,其重要性也能先感受到三分吧!没错,这个会议之所以被称为“新古田会议”,除了同样是在古田召开,更在于它对我军的重要影响。,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直接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迫切需要用新发展理念作指导。只有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指引发展实践不断开辟新境界。新发展理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新特点,指明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能使我国发展占据时代制高点,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发展优势。
实干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自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天然具有注重实干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决不在于背诵词句的多少,不在于必须永远遵守‘正统的’公式,而在于促进广泛的工人运动,促进群众的组织和主动性。”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和科学途径,指导、鼓舞起千千万万的马克思主义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实践中,社会主义社会这一人类历史的崭新社会形态得以从理论变为现实。,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宪法原则和执政党的政治纲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它显然不是简单地重复或照搬中国历史上德法并举的传统。
什么叫为人民服务?服务者,公仆也。我们现在某些领导干部之所以滥用、用坏自己手中的权力,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没有搞清楚这些权力到底是如何才“到手”的,误以为是自己的造化或者高素质所带来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始终建立在适时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规律、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据规律呈现历史,我们可以加深国人对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自信的理解,从而将爱党爱国的情怀变得更加自觉;据规律发展现实,我们可以对照新的发展观来规划建设调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据规律预测未来,我们可以自觉排除通向共产主义现实运动中所有的思想迷雾、错误意识形态的浮云,以及不切实际的理论教条。
彰显了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价值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完善发展格局和目标体系。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纳入了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确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都体现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演进和深化。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凸显了协调推进五大建设的价值取向,明确了检验事业发展成效的价值标准,凝结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认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就是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贯穿到总体布局之中,使我们的事业始终具有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始终保持协调均衡、永续发展、与时代共进步的良好态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改革强军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我军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动力在改革,出路也在改革。要牵住改革的牛鼻子,坚持用强军目标审视、引领、推进改革,牢牢把握坚持改革正确方向这个根本、能打仗打胜仗这个聚焦点、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这个指向、积极稳妥这个总要求,通过改革把强军兴军的重大战略谋划和战略设计落实好。要全面把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六个着眼于”的战略举措,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格局,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深入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军事科技创新、军事管理创新,聚力在优化规模结构和部队编成、健全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军民融合发展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要深入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一,同错误思想进行坚决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理论上的先进性。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就同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进行论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扫清了思想障碍。20世纪2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们积极开展了同国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论战,向大众传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一种新思想上升为指导理论。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和一些学者同国民党围绕着真假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等问题展开论战,在澄清真假三民主义的同时,宣传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深入探讨了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任务和出路等问题,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撰写了《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史观的破产》等文章,揭露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帝国主义本质,批评了国内一些对美国帝国主义的幻想,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作了科学分析。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深刻批判,为推进改革开放廓清思想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了有力批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牢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利益是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什么利益为本的问题。人民的利益,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的根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根本来发展和繁荣。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而小康社会怎么建设,深化改革怎么推进,依法怎么治国理政,从严治党怎么治,等等这些战略性命题,都需要我们哲学社会科研很好的研究和予以回答。其中一个根本标准,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从源头上讲,哲学社会科学是为党和国家事业服务,而党和国家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所以,判断是非,价值选择,科学思维,都最终要围绕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失去这个根本,就谈不上人民性,也完不成哲学社会科学的神圣使命。
一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搞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采用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手段和方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应当看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具有的资源配置效率高、竞争和激励机制活等优点和特点,按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来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这样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升华,无疑是一次思想方法的伟大创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